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鼓励青年投身基层建设、助力乡村发展的号召,艺术系学生党支部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赴朱德故居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小分队”怀揣服务社会的热忱与担当,奔赴乡村基层一线,将传统技艺、红色精神与服务实践融入乡村大地,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让青春之花在仪陇朱德故里的广袤土地上绚丽绽放。
七日实践,双线并进: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协同发力
7月1日,小分队成员深入朱德故里景区,实地调研景区的历史背景、管理现状等情况,同时与景区管理人员、讲解员深入交流学习,为后续开展志愿服务和宣讲工作筑牢基础。
非遗剪纸进景区
游客共绘红色记忆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剪纸技艺带入景区,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7月2日至4日,在朱德故居的实践现场,队员们在宣传点持续邀请游客参与体验剪纸。队员们耐心指导游客完成折叠、勾勒、裁剪等步骤,从孩童到老人,参与者在一刀一刻中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来自巴中的游客李女士感慨道:“第一次用剪纸呈现革命故事,既动手又走心,这样的文化体验极具意义!”活动结束后,剪纸作品被赠予游客,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独特载体。
红色故事入人心
红色精神润无声
7月3日至5日,小分队精心策划“红色文化宣传角”,旨在深化游客对朱德同志生平的了解。队员们通过“情景式讲解+互动问答”的形式,向游客讲述朱德元帅从佃农之子成长为共和国开国元勋的传奇人生,并结合故居内的实物展陈,解读“朱德的扁担”“军民情深”等经典故事。活动期间,小分队累计发放宣传手册百余册,用青春之声传递红色基因。
环境整治践使命
美丽乡村共守护
7月6日至7日,团队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主动承担起改善乡村环境的责任。队员们深入周边农田,顶着烈日穿梭在田埂地头,仔细捡拾被丢弃的塑料薄膜、农药瓶、食品包装袋等各类垃圾。汗水浸湿了衣衫,泥土沾满了裤脚,大家却毫无怨言,分工协作将垃圾分类打包、集中清运,用双手为农田“卸妆”,让乡村重现整洁生机。这不仅是一次环境整治行动,更是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每一次俯身捡拾,都是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号召的有力回应。
多元服务显担当
青春力量践初心
7月3日至5日景区人流量高峰期间,队员们积极投身景区服务工作,以轮岗值守的方式,为游客解答各类咨询。他们细心留意特殊群体需求,累计协助20余位特殊游客,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到温暖。同时,队员们还开展为游客拍摄并赠送“红色记忆”肖像照的特色服务,为游客留下珍贵回忆。此外,队员们对朱德纪念馆进行全面清扫,为游客营造整洁的参观环境。在实践走访进程中,团队不忘助力乡村环境治理,深入周边农田清理垃圾,以实际行动美化乡村环境。为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传播、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团队通过定点宣传和走访问卷的形式展开深度调研,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17份,从中收集到游客和居民提出的众多宝贵建议。在挖掘红色历史方面,团队成员访谈了两名老居民和一对红二代夫妻,将他们讲述的珍贵历史内容记录下来,形成一手口述史料,为红色文化研究添砖加瓦。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艺术系学子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队员们纷纷表示:“在朱德故居的每一天,我们既是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当看到游客因剪纸作品驻足,因革命故事动容,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用艺术推动文化传承的价值。”
艺术系学生党支部将持续探索“非遗+红色”社会实践模式,引导更多的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中贡献青春力量,让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来源 | 赴朱德故居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小分队
文案丨李璐璐 夏英杰 罗鸿
图片 | 窦伟伦
编辑 | 李诗慧
审核 | 周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