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实践中激发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责任意识。2024年7月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聚‘龙’乡村振兴志愿宣讲小分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景玉林和文玉婷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阆中市五龙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入户入企问卷调研活动
7月9日上午抵达天宫镇五龙村后,团队成员随即分小组对当地农户和民宿企业展开了走访调研。在走访调研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自2018 年以来,在四川省政协及各级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利用五龙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发展了乡村旅游、餐饮住宿、柑橘种植等产业,形成了集生态种植、旅游休闲、农耕体验为一体的产业链,这些振兴举措不仅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还解决了当地10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访谈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当地村民对五龙村乡村振兴措施的支持和对当下美好生活的喜悦,这也增强了小分队对此次实践活动的信心。
下午团队成员与当地民宿管家前往“野舍天下民宿”群进行调研。成员了解到该民宿群根据五龙村农耕特色,就近租用当地村民的老房子改装为民宿,并对村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田园休闲度假民宿品牌,旨在为繁忙的旅客提供静谧的田园休憩之处。
参观农耕博物馆
7月10日清晨,迎着绵绵细雨,小分队加入当地“农民读书班”,与村民一起阅读和交流。交流过程中,读书班的负责人表示,每日清晨,当地村民都会聚在一起,开展读书交流分享会,以此来愉悦身心,提升村民的文化见识。本次的读书会,使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物质的振兴,更是精神的振兴。
下午小分队跟随当地村民来到农耕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了解到五龙村农耕文化的发展变迁,农具从最初的简单粗糙的石斧、木耒,到后来的铁制锄头、犁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再到如今智能化、自动化的大型农业机械,实现了精准高效作业。不仅是农具,人们脚下的鞋子也在变化。从过去手工编织的草鞋,到后来的布鞋,再到如今舒适多样的各类鞋子,反映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变化不仅是工具和用品的演进,更见证了乡村的发展进步。
开展乡村振兴理论宣讲
7月11日,根据前面几天的调研结果,小分队成员充分结合五龙村乡村振兴政策和特色,制定理论宣讲内容和方案,宣讲内容主要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最新的乡村振兴政策,以直白简单的传达方式将理论政策解释给当地村民,并对村民们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
宣讲结束后小分队还进行了乡村振兴知识有奖竞答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村民们对本次理论宣讲的印象。
体验一日民宿管理人
7月12日,小分队跟随民宿管家体验民宿日常事务的管理。从晨起的早会、到民宿旅客的接待,再到晚间乡村民宿管理的注意事项,成员们不仅了解到当地民宿创业入驻乡村的方式方法和民宿的经营管理模式,还与民宿员工一对一的学习了整理床铺、餐厅摆盘、咖啡制作等实操技能,使小分队成员们将所学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实践,收获满满。
学习素清咖啡 慰问留守老人
7月13日上午,小分队带着生活用品来到五龙村山间民宿,慰问留守老人素清婆婆和云桢婆婆,对她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详细了解后,帮助两位老人进行了简单的房屋打扫;下午通过负责人了解了素清咖啡的故事,成员们与素清婆婆一起研学手磨咖啡的制作程序和手法,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们不仅体会到了劳作的快乐,更深刻感悟到乡村振兴战略给当地村民生活带来的幸福。
满怀壮志 践行使命 书写未来华章
小分队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地感受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给五龙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用青春的声音将党的理论知识和乡村振兴政策传递在五龙村田间地头。本次活动已然结束,可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定当孜孜不倦,在实践中扎实技能,树立远大理想,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使青春之音永远回响在祖国的高山旷野!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聚‘龙’乡村振兴志愿宣讲小分队
文字 | 任言
图片 | 任言
编辑 | 韩杨
审核 | 黄东梅